各二级学院团总支、学生组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动员和鼓励当代大学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顺应时代趋势,投身创新创造,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教育,配合做好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选拔及参赛工作,校团委决定开展惠州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校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竞赛时间
2020年10月-2021年3月
三、参赛对象
我校全日制在校学生
四、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共青团惠州学院委员会
承办单位:共青团惠州学院委员会创新创业部
五、作品分类
竞赛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每一大类具体类别划分如下: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作品分类如下: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作品所属领域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参赛的作品,论文类作品每篇字数为8000字左右,调查报告类作品每篇论文字数为15000字左右。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3.科技发明制作类
主要分为A、B两类:
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
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作品分类同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A—E类。
六、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均要以学生为主设计,撰写完成,可参加展示,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理论性和现实意义。
2.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2021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作者人数不能超过10名。指导老师人数最多不超过3名。两类作品评审指标相同。
3.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4.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七、日程安排
校团委负责本次竞赛的发动、组织、评审以及申报工作。
本次竞赛日程安排如下:
1.动员部署及申报准备阶段(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
各二级学院团总支按照竞赛《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成立院级竞赛领导小组,明确竞赛责任,充分挖掘本学院资源,积极鼓励高级职称和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赛,举行院内初赛,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学校竞赛,并根据院级选拔情况,在汇总表中对上报作品进行排序。
学生可自行登录“挑战杯”官网http://www.tiaozhanbei.net/,学习相关优秀作品,丰富参赛作品内涵。校团委组织参赛学生进行培训,提升竞赛水平。
2.校级预赛阶段(2021年1月)
请各团总支、学生组织于2021年1月4日(周一)下午5:00前提交《作品申报书》(附件1、2、3)、参赛作品(即相关论文或调查报告)和《作品汇总表》(附件4)纸质档材料一式一份(提交材料地点待定),同时将电子版发至团委创新创业部邮箱:hzutwcxcyb@163.com,邮件统一命名为“二级学院+挑战杯申报材料”。
竞赛评委会将以书面评审方式选出若干件作品入围决赛。
3.校级决赛阶段(2021年3月至4月)
校团委将组织专家对入围作品进行终审,决赛将以书面评审和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获奖作品,并召开总结表彰会。
优秀作品经过校内初赛、决赛选拔,将代表学校参加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八、奖励方式
1、参赛学生团队奖励
(1)对于在“挑战杯”系列竞赛各级赛事中取得奖项的学生团队,按以下标准给予奖励:
获奖等级 | 特等奖 | 一等奖 | 二等奖 | 三等奖 |
全国赛 | 100000 | 50000 | 30000 | 10000 |
省赛 | 20000 | 15000 | 10000 | 5000 |
校内赛 | 3000 | 2000 | 1000 | 500 |
奖金分配由获奖项目指导老师和团队队长协商决定。
2、指导教师奖励
指导学生团队在“挑战杯”系列竞赛各级赛事中取得奖项的指导教师或教师组,按以下标准给与奖励:
获奖等级 | 特等奖 | 一等奖 | 二等奖 | 三等奖 |
全国赛 | 50000 | 30000 | 20000 | 10000 |
省赛 | 10000 | 8000 | 5000 | 3000 |
校内赛 | 1000 | 1000 | 800 | 600 |
3、学院组织工作奖励
(1)学校以积分方式对各学院组织工作进行评选,奖励在“挑战杯”全国赛组织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学院。
在“挑战杯”校内赛中,每件申报作品计1分;入围终审决赛的作品,每件计2分;获得特、一、二、三等奖分别计5、4、3、2分。
在“挑战杯”省赛中,每件入围作品计3分;获得特、一、二、三等奖分别计10、8、6、4分。
在“挑战杯”全国赛作品选拔过程中,每件申报作品计5分;参加遴选答辩的作品,每件计8分。
在“挑战杯”全国赛中获特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获一等奖的作品每件计30分,获二等奖的作品每件计25分,获三等奖的作品每件计15分。
(2)“挑战杯”全国赛结束后根据各学院总积分,对获得前三名的学院分别进行奖励:
第一名奖励经费5000元;
第二名奖励经费3000元;
第三名奖励经费1000元。
(3)“挑战杯”参赛成果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情况将列入学院年终考核体系,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学生工作评估中予以体现。
(4)对于表现突出的学院,授予“惠州学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奖”称号。
4、其他
(1)同一项目获得不同级别的奖项,奖金按最高级别奖励。
(2)同一项目指导教师多于1人的,现金奖励由排列首位的指导教师负责分配。指导不同项目,奖金可以累加。
(3)指导教师或教师组根据对项目的贡献程度,确定学生团队成员排序方案,最终以获奖证书上的排序为准。
九、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挑战杯”是一项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性竞赛,有效促进校内创新创业的积极主动性,二级学院团总支应高度重视,投身科技,强化创新育人,加强领导,切实增强工作实效。
2.广泛动员,密切配合。准确把握大赛的功能定位,利用线上线下等平台,广泛动员参与,引导学生参赛。各二级学院及相关部门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主动作为,提高效率,加快项目发展进度,强化优质资源供给。
3.搞好宣传,营造氛围。统筹各二级学院、各部门等宣传力量,明确科技创新理念,突出创新创业大赛宗旨,广泛宣传,同时做好赛事组织,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
联系人:
李俊贤:18902666526
陈佳然:15089131403
肖博怡:15012766402
曾 好:18307622101
附件:
附件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品申报表.doc
附件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申报表.doc
附件3:科技发明制作类申报表.doc
附件4:惠州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汇总表.xls
附件5:2020年惠州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文本)格式要求.doc
附件6:历届“挑战杯”国赛特等奖作品名称一览表.pdf
共青团惠州学院委员会
2020年10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