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YOUNG说丨“箱“辅“箱”成,“箱”约未来绿色智能可循环快递箱离我们还有多远--基于行业市场消费者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5-05-09浏览:15

本期展播邀请到来自惠州学院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团队一一《“箱”辅“箱”成,“箱”约未来:绿色智能可循环快递箱离我们还有多远? -基于行业市场消费者的调查研究》,他们结合物联网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打造“智能识别、自动分类、高效回收”的环保新范式,为相关部门及时、全面掌握城市垃圾处理新动态提供助力。



在当今物流行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快递业务量呈爆发式增长,2023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1320.7亿件。然而,海量的快递包装消耗引发了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与环境问题。传统快递包装材料回收率低,环境压力大;包装标准不统一,影响物流效率;包装质量缺乏保障,成本攀升;信息安全问题突出,消费者满意度低;循环机制未建立,政策落地难。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社会治理和环保低碳提出了严峻挑战。

团队聚焦这一社会与行业痛点,以独特的视角深入调研,结合物联网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提出绿色智能可循环快递箱的创新解决方案。该方案从绿色材料、标准化、数智技术应用和循环模式等方面入手,提出多项创新举措,包括采用新型生物基改性复合材料、建立通用快递箱尺寸标准、应用条形码和物联网技术,以及构建快递箱押金循环模式和四方协同回收体系。



团队通过深入调研行业现状,分析消费者需求,反复验证技术细节,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他们发现,当前快递包装材料多为不可降解的塑料和纸质材料,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通过采用新型生物基改性复合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快递箱的抗压强度和循环次数,还能在自然环境中快速降解,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数智技术应用方面,团队引入了条形码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快递箱的智能识别和追踪。通过物联网技术,快递箱的位置和状态信息可以实时传输到物流企业的管理系统,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团队还提出了快递箱押金循环模式和四方协同回收体系,通过收取押金的方式激励消费者归还快递箱,实现了快递箱的高效回收与再利用。



  团队从政府、行业标准、数智化等方面提出了多项对策建议。建议政府构建“立法强制+动态激励”政策体系,明确可循环包装使用率指标,建立阶梯式财政补贴机制;推动新型快递箱建立标准,强化认证体系;加快递箱可循环模式的实现,保障消费者隐私安全,提升体验。



绿色智能可循环快递箱的推广不仅是物流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更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智能可循环快递箱的广泛应用未来可期,将为我国的绿色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团队在“挑战杯”竞赛中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贡献了创新力量,也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