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三下乡|走进瑶族织带仔,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时间:2020-09-01浏览:177设置

实践时间:2020年7月24日

实践地点: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

指导老师:张小平、陈泽虹

团队成员:陈燕如、陈思思、刘超、陈伟明、陆典州、黄静贤

调研方向:织带仔传统文化现况调查分析

顺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潮流,以继承优秀文化基因,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目标,阆苑学子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前往惠州龙门县开展了瑶族织带仔的调研活动,深入与手工艺人交流,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了云宣传等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蓝田瑶族乡“织带仔”从清朝中期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17年被列入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小的织带仔寄予着他们对多子多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承载着瑶族人民浓厚的文化基因。织带仔工艺复杂,传女不传男,既考验女子的脑力也考验体力。热爱之心、细心、耐心,三心合一才使得织带仔没有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的普及,微薄的经济利益,复杂的工艺,日渐稀少的手工艺人使得织带仔的传承困难重重,目前主要传承人是对织带仔富有浓厚兴趣的瑶族中年妇女。

团队深入了解织带仔的现状及其功能用途,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大力宣传织带仔,以此来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团队走访龙门县上东村,以查询相关报道、采访、参观等形式开展调研活动。队员们提前收集了织带仔的相关资料,采访上东村手艺人(朱传娣、朱木恩、谭四娣、李富英等),并与其学习织带仔部分纺织技巧,感受织带仔文化内涵与意义;且参观了龙门县上东村时代文明实践站,了解了织带仔的历史发展脉络、功用,并拍摄了相应的视频和照片;还与该地的文化站站长(重要传承人蓝田村杨桂兰女士的儿子)深入交流,探索织带仔无法融于市场的原因。



实地调研完成后,团队在龙门县麻榨镇中心小学进行一次云宣传的活动,让这项手工艺真正走入校园,激发学生对织带仔的兴趣,并在后期还会编辑相关的照片和视频,制作推文,将其发送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提高其知名度。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到瑶族乡内部,感受瑶族风土人情,更加了解到织带仔的深刻寓意与寄托。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次调研活动一波三折,在当地书记和文化站长热情鼓舞及指导老师的支持下,队员们顺利克服了语言不通畅、交通不便、临时更换采访对象等一系列困难。在活动中收获,在活动中成长,队员们都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并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们决心刻苦学习,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致力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