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三下乡|重温红色记忆,弘扬革命精神

时间:2019-09-01浏览:288设置

暑期实践团

实践时间:2020年8月1日

实践地点: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白石龙村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指导老师:洪小兵

团队成员:赖招霞、曾静雨、张怡馨、罗昕旖、严思萍、林婉颜

调研方向:重温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记忆,弘扬其红色精神

  

在建党99周年之际,为响应国家号召,暑期实践团成员赴中国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畏牺牲、艰苦抗日的革命精神。

为了增强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同感,激励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革命精神。团队来到深圳市白石龙村,重温先烈革命历史,传承红色记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推动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在这里,团队成员寻访前辈的足迹,缅怀革命历程,弘扬革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大营救纪念馆坐落于民治街道白石龙老村1号,这里是当年羊台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当年的白石龙村,刺刀闪亮、歌声嘹亮,是闻名中外的“小延安”。这里曾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的主要策划地和接待站。

  

  

  

  

成员们到的稍有些早,遇上了一同前来参观的革命老爷爷。爷爷虽没有很高学历,但对中国历史,特别是党的历史却了如指掌。在进馆参观前,他热情地将大营救事件的历史向成员们娓娓道来。  

刚一进门,就看见八座铜像立在大门两旁,他们均为大营救事件中的主要英雄人物。

  

  

1941年1月9日晚,包括矛盾、邹韬奋、戈宝权、于伶在内的第一批文化界人士数十人,化装成难民从香港铜锣湾登上了一艘小艇。破晓时分,日军哨兵换岗,小艇趁机冲出敌人的封锁线,天亮之时,他们在九龙悄然上岸。随后几天,滞留在香港的800多名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就这样安全转移到九龙交通站。

  

  

  

  

  

团队成员跟随着纪念馆内广播的详细解说,认真地参观着馆内文物,品味它们承载的历史,聆听它们的故事。在参观时,恰逢执行馆长尚悦在馆内解说。尚馆长接受了团队成员的采访并为成员讲述其背后的故事。

  

  

为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大众对营救历史的了解情况,团队成员就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对游客进行采访。

  

  

一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

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城市,却对红色文化拥有同样的向往,从五湖四海汇聚在一起,重温红色记忆,以弘扬革命精神。疫情还未结束,路途的全程防护是一大挑战,然而,团队成员却做到了平安出行。夏季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严重,“黑格比”没有阻挡成员们前进的脚步,大雨滂沱下,成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实践。

  

  

成员感想:

建军节当天,我们的三下乡小队前往深圳白石龙村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学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勇敢机智,这是甘愿为国家建设奉献自我的热血战士;可以体会到白石龙村村民们的朴实热情,这是军队后方强悍有力的后援力量;可以感受到国家对知识文化的重视,这是中华民族对智慧的亘古追求。可惜的是如此有价值的一历史事件,并不为人所知,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势必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到这一红色精神。领略红色精神,传播红色文化,我们在行动!

——曾静雨

  

2020年8月1日,作为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实践团的一员,我随团队前往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馆参观。尽管往日那段危机四伏,惊心动魄的大营救历史已经离我们很远,但我们依旧不能忘记党的艰难奋斗历史。过去的革命前辈前仆后继,奋不顾身,换取了这次来之不易的胜利。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更要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向革命先烈们学习,为推动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怡馨

  

2020年8月1日下午,有幸与本次三下乡的队员们一齐来到了这处位于广东省深圳龙华区龙华街道民治社区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对于这段77年前的红色历史革命故事的重温,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震撼与感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用自己的生命诠释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家国情怀。我想,这份家国情怀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继承、去发展的,为了不辜负先辈、先烈们的付出,为了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每一个人都要努力拼搏奋斗,都要将这爱国情怀以最美好的模样诠释出来。  

——罗昕旖

  

此次前往深圳白石龙村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感悟颇深。知识改变命运于国家于个人来说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个纪念馆纪念的历史是日本人攻陷了香港,许多文化名人被困香港,而党中央立即展开营救行动,救出茅盾、周韬奋等一百多名文化名人。这段历史深刻的记载了党中央不畏险阻,誓死保卫文化名人的决心。这段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一滴小水滴,但不该被忽视,因为它承载的是文化知识的重量,如果通过此次时间活动能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到这段历史事件,我想也不枉此行。

——林婉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