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三下乡 | 走进西溪古村 探索古村落“活化”之径

时间:2020-09-01浏览:267设置

实践时间:2020年8月1日至8月7日

时间地点:广东省东莞市西溪古村

指导老师:包国滔

团队成员:尹熙彤、刘琪、钟惠玲、卢晓晴、莫晓童

调研方向:西溪古村的现状调查以及“活化”利用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里重要的一部分,是人类“传统文化的明珠”和“民间收藏的国宝”。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利用传统村落的特色风貌,与乡村振兴结合、促进乡村发展是建设当代新型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西溪小分队以东莞寮步西溪古村作为调研地点,以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传统村落的生存模式为主题。旨在深入调查西溪古村的发展现状,探究古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古村合理性的“活化”提出建议,让古村在保护中得以开发。

团队初次走进古村,伴着淅淅沥沥的雨水,行走在狭小的小巷里,想到了戴望舒的《雨巷》,仿佛看见了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团队寻找古村里的遗迹,看到了墙壁上自然形成的古村之眼;走进尹氏宗祠,了解到尹氏发展的历史;走进尹明翼的故居,想象着当年这位文官在此居住的场景,但可惜的是故居还未完全复原。

  

  

  

  

队员们走访西溪古村,参观西溪古村存留的历史建筑,并访问了西溪古村管理中心,见闻西溪古村开发前后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

 

  

团队在东莞市图书馆查找资料了解到:西溪古村是中国著名的福禄文化古村,2012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中国传统村落”荣誉称号,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号称中国第一“香”村。据古村族谱记载,西溪从明朝中期立村,距今已有530年历史。古村位于东江的支流寒溪河西边,故名西溪,又因以前溪流河滩上长满了芦苇,又叫做芦溪。村前面是一口约3万平方米的香湖,和寒溪河联通,是古村运送香料、贩卖物资的重要水道。香湖边有一高1.5米,长170米的围墙。村的南北分别砌6米高的青砖围墙,在城墙的制高点建有八个谯楼,现保留较为完整的有两个。

  

  

除此之外,团队还采访了当地居民以及古村管理中心的负责人。通过采访,团队了解到当地居民基本不从事耕种,大多从事手工业或行商;闲暇时候居民们打福牌消磨时间。另外,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舞凤凰是当地的传统,但是由于时间久远,这一项传统已经消失。采访中,团队还发现当地已经在逐步引进商家,对村子进行“以旧换旧”的改造。

  

  

团队还在指导老师包国滔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对西溪古村村民进行了访问,对西溪古村现有的“活化”进行了深入了解,并结合东莞市南社明清时期古村落进行深度思考。古村的建筑为梳式建筑,建筑分布成棋盘式格局,村落前低后高,巷道平行整齐划一,通风散热,适合岭南地区的亚热带气候,人走在巷道里面不会感到闷热。深入发掘宽窄巷子这一特色建筑可以成为古村活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滂沱大雨是这些天遇到的最大困难,但是团队都坚持了下来。接下来,团队将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为本次社会实践划上完美的句号。

  

活动体会

在西溪古村的这几天经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西溪古村的发展历史,也发现了许多原本在西溪古村很常见,现在已经逐渐丢失的习俗,例如福牌和舞凤凰。在采访的过程中,由于语言不通,需要很耐心的跟村民们交流,或许是因为我们是外来人,很多村民都表现出一种抗拒,但是我们在不断地被拒绝中渐渐的找到了与人交流的方法。

——莫晓童

  

第一次参加暑期实践,第一次参观西溪古村,感受到这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古文化的气息与沉淀。感谢可爱又热情的村民和管理中心的人,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珍贵的信息。感谢队友们在在实践活动中互帮互助,互相包容。

——卢晓晴

  

实践中最让人印像深刻的就是在采访村民的场景了,由于村里大部分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家,听不懂普通话也没法用普通话交流,因此采访基本靠着会说粤语的两位队友,导致整个采访的进度很慢,当时心里有些着急,但好在慢慢弄下来也完成了整个采访。整个活动给我的感觉是,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村落,需要我们调查内容的也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掌握当地的语言很重要!

——刘琪

  

东莞寮步镇西溪古村七天行是一次很独特的实践,在这些天里,我们不仅在走街串巷中感受到了古村落的历史沉淀以及浓浓的历史情怀,还在访谈中感受到了传统左邻右舍间、人与人间最真实的情感。通过所见所闻所思,我感受了西溪古村的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方的努力下西溪古村会重现昔日繁华,而有独特历史记忆的古村落也会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和欢迎。

——钟惠玲

返回原图
/